【人物特写】刘金旭:做“为国铸剑”的有用之“材”
发布日期:2022-08-13 供稿:党委宣传部 吴楠 摄影:本人提供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编者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他矢志科技创新,做“国家最需要的科研”,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他教书育人,引导学生“踏实做人,勤恳做事”,十余年来培养了近3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是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材料学院刘金旭教授。
师道传承,只为做“国家最需要的科研”
刘金旭指导学生实验
“试验成功!”夏日正午,艳阳高照,三山环抱的试验场上,伴随着学生们的欢呼声,北理工材料学院刘金旭教授紧绷的脸上漾开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又一次科研成果的应用验证试验,同时也是对这一科研团队3年来刻苦攻坚的最好检验。
2000年,刘金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4年硕博连读,师从才鸿年院士与李树奎教授,2009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与材料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科研要‘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也要重视基础研究,既能在实验室里‘静下心来做基础研究’,也要‘走出去了解工业生产与应用’。只有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与技术引领,只有了解领域前沿发展趋势,才能准确把握契合国家需求的科研方向。”谈及科研,刘金旭打开了话匣子。
“从读博士研究生开始,我所开展的每一项研究,都是瞄准国家需求,以实用和好用为目标。”读博期间,导师才鸿年院士和李树奎教授给予了刘金旭详细的科研指导和自由探索的广阔空间,更赋予了他矢志创新、科技强国的科研责任与使命。在没有前人经验可遵循的情况下,刘金旭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去除浮躁,沉下心来,刻苦攻坚,最终实现了创新突破,圆满完成了项目的研究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刘金旭锻炼了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为国铸剑”的科研理想。在此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刘金旭也将这种科研理想很好的传承给了自己的学生。
“每一种新材料的研发与创新,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科学研究需要毅力、耐力和卓越的攻坚能力,更需要有板凳甘做十年冷的勇气和定力。”多年来,刘金旭始终保持着敢闯敢拼、勇往直前的韧劲儿,扎根特种材料领域,潜心攻关,开展多项特种材料的研究。无论严寒酷暑、大江南北,为了能研制和验证一种新材料,刘金旭经常穿梭于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如前文所述的试验场景,已经成为刘金旭科研工作的日常。
沉潜才可飞跃,厚积方能薄发。工作十余年,他潜心研究、默默耕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矢志创新,推动多项成果走向“应用场”
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有用器件和建造设施的物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开发、利用新材料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制不同的设备,需要不同的材料。我的科研工作就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发特种材料。”刘金旭介绍道。
工业上制备关键材料,通常采用熔炼-铸造-变形技术路线。但这种方法如果用于团队研发的新型材料,制备工艺的流程过于复杂、质量难控制且成本极高。刘金旭带领团队从所研发新材料的物理特性入手,摒弃了传统的制备方法,创新性提出了以低成本元素粉为原料的全新制备方法。这种方法简化了材料的制备流程,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是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比如材料的致密度低、塑性差、氧含量偏高等,难以满足设备使用的要求。
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刘金旭带领团队设计了一个包含上百种材料与工艺的小型数据库,从材料设计理念、制备工艺到性能考核,对每种材料每一道制备工艺进行逐一的机理分析与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突破了该类材料制备新技术的若干难题,建立了低成本、高效率、批量化的制备方法。“很多科研成果没能走到应用这一步,是很可惜的,前面进展都很顺利,但是到实际应用这一步,突然发现成本极高,不得不放弃。”刘金旭说。
“搞科研,尤其是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领域,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不受制于人。”多年来,刘金旭面向新材料需求,开展全链条研究工作,并将自主创新的多项成果应用于工程。2018年至今,刘金旭带领团队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成功应用于多项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解决了多项领域难题,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他牵头的项目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
科教融合,培养材料领域亟需人才
“踏实做人,勤恳做事。”今年6月,博士生司胜平圆满完成学业,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在北理工硕士与博士学习的六年中,这八个字是导师刘金旭传授给他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一直以来做人做事的准则。
回首六年前的秋天,作为硕士一年级的新生,司胜平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课题内容都不太了解,一时间理不出头绪。“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来。”“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我就不会放弃你。”“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刘金旭春风化雨的关心与指导,让他重拾信心,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旅。
除了做科研,刘金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他常说:“做事要精益求精,要做就做最好,永远把自己当作工作任务的第一责任人。”
“刘老师在指导我们做科研时,相比于直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他更喜欢带领大家一起梳理关键问题、分析主要矛盾、商讨解决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哪怕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我们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生刘爽有感而发。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要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刘金旭认为,科研和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想要讲好一门课,深厚的科研底蕴必不可少。“我会把大量的科研实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才会学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作为老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到的知识会过时、会更新迭代,但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会延续与提升。”在刘金旭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方法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物化为学生个人的本领。
“亲其师,信其道”,在多年的教学科研中,刘金旭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课堂和实验室外,刘金旭热爱生活、喜欢运动和摄影,经常和学生一起品茶、打羽毛球、登山……与学生亦师亦友,共同成长。“一念向上、辩证思维、充分沟通、反思归纳、吃苦拼搏、践行厚德、提升认知、开悟及物、知行合一” 在前行的路上,刘金旭用自己总结出的 “九句箴言”,激励鞭策着自己和学生们。
十余年来,刘金旭培养了近3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国家重点行业输送了许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其中多人已成长为行业里的技术骨干。提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刘金旭的眼里充满了骄傲。
“为国家培养行业尖端科技人才,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是我的奋斗目标。”躬耕材料领域十余载,刘金旭怀揣科研报国梦想,扎实开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技术转化与成果应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多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化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与应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