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活力实验室”工程之多学科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16-06-07 供稿:宇航学院 辛鹏飞 魏昕林 摄影:宇航学院 刘志超
编辑:钟艳玲 审核:宇航学院 方蕾 阅读次数:
2016年6月2日,宇航学院“活力实验室”工程之多学科交流研讨会在宇航学院会议室召开。研究生院副院长唐胜景、宇航学院副院长崔平远、副院长赵良玉、教师郭杰以及博士后项大林、于正湜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飞行器设计/飞行力学与控制实验室、航天结构测试技术实验室和深空探测技术研究所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对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的交流研讨,拓宽研究生的眼界,加强各实验室、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促进宇航学院多学科融合发展。
首先,研究生院副院长唐胜景代表研究生院致辞,他感谢了三个实验室的前期筹备和积极组织,指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特别希望看到研究生主动地组织交流会,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直观地了解一些不同领域科学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这样对研究生的个人学习和科学研究会有所启发,并预祝此次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
在主题报告中,飞行力学与控制实验室的张尧博士以飞行器建模/制导与控制一体化设计技术为基础,以高超声速飞行器为应用背景,系统地讲述了吸气式和再入式两类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仿真,分析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与制导控制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制导与控制一体化设计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航天结构测试技术实验室的辛鹏飞博士以具体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大型柔性空间机械臂与某型圆形太阳能展开阵列为对象,对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分析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最终得出对大型刚柔耦合空间结构的展开过程进行准确的动力学建模和分析是保证工程设计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深空探测技术研究所的袁旭博士基于已成功实施的小天体探测任务特点,总结小天体附着探测面临的难点问题,概括分析小天体自主附着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小天体自主附着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对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唐胜景老师对小行星探测中的自主规划具体方案深感兴趣,仔细询问了如何实时获取目标星的信息并重新更新规划探测器路径的过程。崔平远副院长与同学们探讨了圆形太阳翼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领域,分析了薄膜类太阳翼和太阳帆的不同特点和建模方法对比。
最后,赵良玉副院长对本次多学科交流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宇航学院高度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在制度上、资金上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这样的多学科交流活动次数应该再多一点,范围再大一点,领域再深一点。同时,良乡校区的低年级本科生也希望能够提前了解学院的科研进展,研究生团体很适合作为宣讲团队的主体,以自身经历配合“一年级工程”来帮助学院完成本科生的专业教育。
此次多学科交流研讨会作为宇航学院“活力实验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入挖掘了宇航学院航空航天方向取得的成果和进展,研究讨论了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还加强了各实验室、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宇航学院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双一流”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