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张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加快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发布日期:2023-04-19 供稿: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编辑:吴楠 阅读次数: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为加快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树立“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教育观”,加快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综合提质。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大教育观”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章部署、一体谋划,为加快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征和内在规律。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三大系统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子系统,三者紧耦合、强共生,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综合考虑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长期性,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复杂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育、科技、人才既要在空间上集聚、支撑与发展,更要在时间上响应、融合与引领。
我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考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考量。
1.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通过改变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升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过程。只有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过教育这一中心环节,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生产工具优化,拓展社会生产领域和劳动资料,才能最大程度将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2.体现着新起点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逻辑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更多需要依靠知识增值、科技创新的现实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力不足的战略短板日益突出。因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面对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率先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破局”的关键。
3.蕴含着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教育现代化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体目标中要求“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将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反映了我们党对强国崛起的历史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也是我们党继续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
世界发展史充分表明,世界教育中心的更替与人才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更替相伴共生。美、英、日、德等国家都是在成为世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和人才中心的基础上建成世界强国的。世界上诸多国家也一直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延揽高水平人才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以此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核心优势。
1.加大教育投入以提升一流大学竞争力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些国家纷纷积极行动,出台和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掀起了新一轮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例,多个国家和地区兴起由政府主导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强调大学要结合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勾勒学校发展蓝图。例如,日本政府提出并由政府主导实施“COE”(Center of Excellence)计划,推进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德国实施“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促进顶级大学建设和提升强势学科国际竞争力的“大学未来战略”。2004年以来,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50余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关的政策方案。尽管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强调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但由基础性拨款和科研专项拨款等组成的政府拨款一直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各国也纷纷立足本国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国际声誉和吸引力的高等教育国家品牌。例如,加拿大的“加拿大教育”品牌,新加坡实施的“东方波士顿”计划等,均是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例如,美国全方位促进STEM教育,并将STEM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繁荣、劳动力素质提升等广泛联系起来。英国政府吸引大量国外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相关数据显示,英国大学外籍教员占29%,各类研究机构聘用外籍员工比例达32%。世界经济论坛曾发布《人力资本报告》称,充分释放人力资本,可使全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提高20%。
3.加大知识资本投入以推动技术创新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依靠加大以知识资本投入为特点的科技创新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例如,美、英、德三国均将基于前沿学科布局的科技创新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传统民生、国防等关键技术领域外,各国均聚焦人工智能、新型材料、量子技术等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领域,试图通过超前的学科布局在关键领域和技术方面抢占先机、占领制高点。这些国家还重视综合采用多种政策工具来推动政府、高校、产业界强化深度合作。早在1995—2006年间,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知识资本积累对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的贡献就分别达到21.2%、24.0%、22.5%、28.0%。可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使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位一体”引领推动“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的实施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高校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引领下的 “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高校的特殊优势,抓住“三位一体”,就抓住了加快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的“牛鼻子”。
1.树立“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教育观”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确立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调,突出强调了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遵循了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逻辑,是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有助于赢得世界共识的一种高等教育“大教育观”。
在“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教育观”中,核心在于深刻认识人才是最大、最关键的变量,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育人”这一中心;内涵要义在于强化以人为本、以教为先、以创为源,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形成耦合互动和正反馈闭环,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牵引作用。
树立并践行“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教育观”,要创新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坚持整体论、系统论和底线思维,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统一规划、协同管理、高效运行”,打通“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国家强”的通道;要全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绿色创新发展生态,以政策链推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协同,以重大创新场景需求牵引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全力塑造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2.以“大教育观”推动“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以“大教育观”引领“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就是要面向传统办学模式中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谋划不足、协同联动不强、潜能激发不够等现实问题,一体推动组织模式、行为方式、激励评价机制等实现整体性变革,为“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以“大教育观”引领“双一流”高质量建设,主要聚焦“三个自主”协同发力。
一是加快构建一流学科体系。高校是“三位一体”发展的基本单元,学科是“三位一体”发展的交叉汇聚点。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面向党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紧抓高校“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要素,将构建一流学科体系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聚焦发展中面临的热点(如人工智能等)、难点(如量子信息等)、痛点(如发动机、芯片等)、冷点(如天文、数学等),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优化整合重塑,敢于发展新兴领域,谋划新的增长点,强化顶尖引领、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创新突破,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
二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才能尽快建立起我国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深化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四谱合一”、全人培养、以人为本、绿色高质。“四谱合一”指的是以素养图谱指导学生强化价值塑造,涵育责任情怀;以知识图谱拓展学生知识养成的广度、深度和黏度,促进学生领悟认知、融合创新;以能力图谱鼓励支持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素质图谱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自身发展坐标,明确成才目标方向。学校通过实施“寰宇+”(iSPACE+X)2.0改革,具体化推进思想引领、专业专长、教育教学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沉浸式教育和激励的一体化变革以及教育治理的全面创新改革,全面打造一流人才培养新范式。
三是全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一定是高素质人才竞相涌现、建功立业的过程。面对当前“两个大局”的特殊时代背景,高校应以当前国家最紧迫的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最优质资源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更大力度加强有组织科研,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从长期以来的办学优势出发,瞄准突破“卡脖子”难题,进一步强化“四大”和“四新”模式组织实施,一体推进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催生“大成果”全链条实施,一体打造加速涵育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的“四新”模式,开拓新领域新方向,探索新场景新技术,培育新高地新发展,力求新突破新成效。以“四大”和“四新”模式引才、育才、聚才、汇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3.为以“大教育观”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日日在线的基础工程、责任工程。要通过高水平的教育治理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优势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各方面,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综合提质。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提升二级党组织政治功能作为重中之重,加强二级党组织对学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推动,将二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基层事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入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强化师生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政治引领,有效激发师生的思想力、行动力、创造力。要以教育数字化、智慧化赋能,突破时空桎梏,满足各类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师生开展学习、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创设宜学宜教的现代化教学科研环境。要以教育评价改革增效,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和激励体系;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改革,大力营造健康而有活力的办学生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高等教育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要努力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超越”、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一流大学群体的综合实力更强、服务贡献力更大、治理能力更优、国际影响力更广,把我国高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作者张 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