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人物】他,把先进技术书写在祖国尖端武器装备上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系列报道

 

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一批贡献卓著的科技成果进行表彰。在国家最高科技的领奖台上,有这样一项低调而隐秘的技术发明成果,书写了从“奇思妙想”到引领武器终端毁伤技术变革的不凡故事。

这个不凡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机电学院王海福教授,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活性毁伤材料”的第一完成人。

谁是王海福?

王海福,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火工与烟火技术专业,1992年取得兵器安全技术学科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兵器科学与技术弹药战斗部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现任北理工机电学院毁伤与弹药工程系主任、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毁伤理论及应用研究部主任。他和他的团队凭借在活性毁伤材料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什么项目拿了奖?

威力是武器终端毁伤目标之本,也是武器价值的核心体现。提高武器威力,使其具备命中即摧毁目标的能力,既是武器研发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弹药工程领域公认的重大瓶颈性难题。

我们发明一种既能穿又能爆的新型爆炸材料,先击穿目标防护层,进入目标内,再发生爆炸,利用材料独特的动能与冲击引发爆炸两种毁伤机理的时序联合作用优势,实现毁伤材料的后效毁伤能力和武器摧毁目标威力的大幅度提升。”王海福介绍说,项目解决了公认的重大瓶颈性技术难题颠覆了现有武器常规战斗部的传统技术理念,打开了全新的核心技术通道,引领终端毁伤技术发展,推动武器升级换代,被国内外誉为毁伤与弹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场变革。

从“奇思妙想”到创新成就要走过积累与坚韧

当赞誉簇拥而来,特别是当这项国防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武器威力获得大幅提升之际,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理工国防科技成果,从“奇思妙想”般的技术概念的提出,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再到推广应用于各军兵种武器平台,凝聚了王海福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跨越近三个“五年”计划的艰辛探索研究、技术创新和攻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北理工弹药战斗部工程学科自己培养的博士中,第一个留校工作的青年教师,王海福在导师的支持下,开始探索高效毁伤技术的创新思路,他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毁伤与弹药工程方面的文献和最新研究动态,希望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探索新突破。

经过几年的分析和梳理,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活性毁伤材料这一创新研究方向。探索无有坦途,面对“超越十年”的纯概念,王海福既要不断明晰概念,还要摸索研究的基础条件,有时一些“异想天开”之类的善意“评价”也让这个年轻的军工专家压力不小,但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2003年,王海福的奇思妙想终于首次获得国家某基金项目的支持,虽然三年为期经费不多,但为概念和可行性验证,提供了宝贵机会和有力支持,正是在此基础上,王海福又获批2006年某创新计划的支持,使该项研究全面进入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阶段。

王海福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凭借前期积累,经过深入思考,他并没有把研究目标定位在验证技术概念是否正确、技术途径是否可行上,而是直接瞄准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应用技术突破。2008年,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该创新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2009年,专家组评价该项成果应用转化时认为:“该项技术是高效毁伤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很有必要,将大幅度提升常规弹药战斗部的综合威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得益于对整体研究工作的前瞻思考,以及在关键技术上的重要突破,“十二五”期间,该项研究又先后获得10多个项目的支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年探索,这项奇思妙想终成国防大器。2012年,在这项武器装备前沿创新计划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上,该项研究入选“武器装备前沿创新研究十年原始创新典范项目”,王海福不仅为推动该项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和引领性的贡献,也为我国武器装备开创了大幅度提升常规弹药战斗部威力的新途径,真正为国家砥砺出最锋利的刀刃

我们的每一项任务,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国防,为了我所热爱的兵器科学,这一切,都值得!王海福说。

引领,才能磨砺中国“军刃”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这项成果突破了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材料技术挑战,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爆炸毁伤材料;二是武器化应用技术挑战,成功解决了在不同类型战斗部上的应用难题。

从技术先进性和水平看,2011年8月,国内参考消息同步报道英国BBC援引美国国防部发布新闻称:“美国海军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密度与钢相当、强度与铝相当的大威力爆炸材料,可使战斗部能量提高5倍”。而王海福教授的研究工作已早在2009年通过国防技术成果鉴定,活性毁伤材料的主要性能和战斗部威力提升都优于国外。

王海福介绍说:“近二十年来,如果把我国武装装备研制发展看作是一个从全面跟踪追赶,到部分并跑甚至有限领跑的过程,那么,这一项技术发明成果无疑属于并跑或引领。”

不同于一般创新成果,国防科技成果只有在武器装备上实际得到推广应用,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对于一项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国防科技成果,从脑中的概念到真刀真枪的保卫国家,且不说要面对战争这一人类最严苛的检验标准,其中从理论到工程,就有太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而王海福带着军工人的信念、北理工人的品格,十年不辍,终成大器。“随着这项创新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可以预见,会有更多配置活性毁伤材料的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为国防增加硬度,为国家磨锋砺刃。”

他的初心与坚守

“这项国防技术发明成果,历经十多年的技术创新和攻关,过程艰辛,可以用‘十年磨一剑’来诠释。但对于一名国防科技工作者来说,能使研究成果在武器装备研发中得到应用,对国防建设产生重要推动,为国防增加几分硬度,为人民增加几分安稳,既是一种职业的追求,更是一份莫大的欣慰。”王海福这样说。

1985年,王海福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前身)力学工程系(机电学院前身),学习具有浓厚军工特色的火工与烟火技术专业,刚刚进入大学时,面对略带神秘色彩的专业,王海福并不了解北理工的军工特色,更不了解火工与烟火技术专业到底是什么。“我通过接触兵器学科的教授、老师和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和研究群体,逐渐认识到了兵器学科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开始了对兵器学科的坚守,这一坚守转眼已过去31年。”王海福感叹道。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和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理工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军工、矢志国防,形成了光荣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北理工人已将这份矢志军工的精神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延安根、军工魂”,写就了王海福教授的初心。

初心不辍,王海福在从事国防科技研究过程中,面对困难和失败,从不气馁,即使有质疑,也能从容面对。一份坚守,脚踏实地,支撑他走出了一条武器装备前沿技术创新研究之路。

二十年来,王海福教授先后主持重大、重点国防科技项目20多项,培养博士、硕士50余人。他在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国防科技传承放在首位,在他看来,一流的学科之所以成为一流,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和沉淀才能形成,没有良好的传承,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众多贡献卓著的老先生和著名教授都非常值得学习,如丁儆先生、陈福梅先生、徐更光院士、朵英贤院士、马宝华先生、冯长根教授、崔占忠教授、冯顺山教授、黄风雷教授等,正是有了他们的这种积淀与传承,才成就了我校今天的兵器学科。”王海福谈起北理工的兵器学科总是这样的自豪,而他自己,也正是带着对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这份初心和坚守,在国防科技创新之路上,用耕耘和汗水,践行着北理工人的品格。

他和他的学生们

这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是唯一的获奖单位,获奖人中三位王海福的博士生,年龄最大的36岁,年龄最小的才31岁王海福始终认为 “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们的参与和协助,才使研究工作得到更快的推进,他们的贡献应该得到肯定

王海福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学生的培养。他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一定要坐得住,定得下心来,宁静而志远。既然选择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就要好好珍惜和把握机会,不虚度求学的年华。”

而在学生眼中,王老师便是身体力行的“第一榜样”。

余庆波副教授是获奖项目的第二完成人,他坦言获得这个国家奖特别不容易,“在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甚至是世界性难题,每逢这时,王老师总是表现出极强的沉着和睿智,带领我们突破、攻关。有一次出差,在火车上王老师紧闭双眼,我们都以为他睡着了,结果一下火车他就跟我们分享他的想法,原来一路上他都在想怎么解决这些难题。”

获奖的第四完成人郑元枫老师这样说:“王老师在科研中特别钻研,有很多的突发奇想,嗅觉也很敏锐,他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王老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尽心尽职,以身作则。在他办公室里,常年摆设投影设备,专门用来为研究生批改论文和讨论研究方案。“他会现场逐字逐句修改论文,指出不足,指导如何完善,经常是最晚离开教学楼的,”博士生耿宝群说。

团队中的何锁老师毕业于部队院校,曾经是王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他说“王老师学者风范并非标榜,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王老师每周都要召集大家开组会,和我们一起讨论研究方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要言之有据有道。在团队中,我们能时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博士生林诗彬说:“王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做研究就像扛着工具上山挖井找水,要学会如何应用各种工具和方法,突破重重岩层后,泉水才会涌出,如果一遇到岩层就更换地点,结果只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便挖遍整座山,到头来只能是临山羡泉,无水可喝,难以成事。”

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从王海福教授身上看到的,无一不是对科研的那份初心与坚守,也无一不是在身体力行为国防事业努力创新和奉献。

这是一个没有讲透的故事

驻笔而思,王海福老师的故事是一个人、一个成果的不平凡故事,但也是北理工这所从延安走来、矢志军工的国防院校的普通故事。这样成百上千普通而不凡的北理工故事,也许永远无法讲透,但北理工故事的小遗憾,是每一个北理工人心中的大自豪!

时光可以荏苒,烽火不曾熄灭,自1940年起,伟德bevictor中文版官网为保家卫国、民族复兴的战斗准备从未停止。无论平凡与寂寞,北理工人都将牢记使命与担当,用一点一滴铸就国防力量,他、他、他还有他,都在努力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书写在捍卫和平的历史上